67歲的何太,十年前光顧足底按摩時,按摩師告知她有腳趾公外翻問題,但由於當時沒任何不適,故未有理會。直至兩三年前,何太發現每次散完步,足部都會感覺疼痛,隨着情況越趨嚴重,可步行時間亦越來越短。

提起外翻問題,一般人會聯想到女士們長期穿高跟鞋或尖頭鞋,導致足部變形。骨科專科醫生吳彥解釋,人的前足有五根蹠骨連接着腳趾趾骨,而導致外翻原因是由於第一與第二蹠骨的韌帶出現鬆弛,令第一蹠骨向外傾斜,形成突起的「波子骨」。初期會導致前足變闊,影響外觀,患者可選擇前掌較闊的鞋履以緩和不適感;但隨着時間流逝,韌帶組織會越發鬆弛,足部變形加劇,令患者行動時產生痛楚,甚至出現足繭、爪形趾及小趾囊腫的情況,令患者變得步履蹣跚。

荷爾蒙與基因作祟

吳醫生指,拇趾外翻患者約九成為女性,令人誤以為是跟穿着不合適的鞋有關。實情是:「外翻問題最主要有兩大成因,第一是女性的性別荷爾蒙,因女性於懷孕期間會分泌更多女性荷爾蒙,使盆骨韌帶變得鬆弛,令生產過程更容易,但同時亦令全身韌帶變得鬆弛,誘發拇趾外翻。第二的是遺傳因素,我們曾與香港浸會大學進行統計,訪問及檢查約一千位本地華裔女性,當中超過三成受不同程度的困擾。其中八成患者有家族史,惟八成患者都沒有穿高跟鞋習慣,由此論證相比生活習慣,基因與遺傳有更關鍵的影響。」

痛楚初期,何太試過購買坊間的一些矯正器,希望可以拉直變形的拇趾。但使用多月都未見成效,晚間用的矯正器更令她夜不能寐,甚至有抽筋的感覺。面對日漸惡化的局面,手術可說是唯一出路。移民澳洲多年的她,返港期間得悉本地有醫生進行非截骨的矯正手術,便決心一試。

創傷少復發率低

現時醫學界有逾150種不同種類的手術治療腳趾外翻,絕大部份都須要截骨。吳醫生引入的「非截骨韌帶聯合術」,原理是利用手術線拉回並固定移位的第一蹠骨,再透過激發身體的自然癒合功能,令第一第二蹠骨之間重新長出如韌帶般的軟組織,為第一蹠骨提供拉力,從根本解決問題。

對比傳統的截骨手術,「非截骨韌帶聯合術」不但價錢較相宜,在術後的功能回復,以及減少復發率方面亦更勝一籌。除了後一至兩天可下床走動,有研究顯示,患者術後六個月足部骨骼及新韌帶已逐漸堅固,可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或活動,如跑步、武術、花式溜冰及滑雪等,鞋款也不受限制,不會因再穿高跟鞋而感覺疼痛或復發。

據了解,「非截骨韌帶聯合術」60年前首次在意大利的醫學雜誌發表,但一直不普及。作為本地唯一及全球極少數研究「非截骨韌帶聯合術」的醫生,吳醫生八十年代開始在加拿大接觸並學習該手術,35年間累積超過二千個病案,由於擔心手術失傳,他十多年前致力研究及推動韌帶聯合術,先後發表過十三篇的學術研究文章,更吸引了十多位外地醫生前來學習,希望此項手術能後繼有人,為患者提供多一個選擇。

轉載自: Apple Daily

延伸閱讀:

拇趾外翻/拇指外翻痛楚難當 紓緩改善7大方法

拇趾外翻舉步為艱 自我檢測是否高危一族

縫綫拉正治拇趾外翻 半年可跑可跳